ICS DB3307 浙 江 省 金 华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7/T 73—2018 代替 DB3307/T 73-2014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2018 - 08 - 09 发布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8 - 09 实施 发 布 DB3307/T 73—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代替了DB330700/T 73-2014。与DB330700/T 73-201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4.1.1生态培肥和化肥使用原则”内容; ——修改了“4.1.2 改变水稻育秧方式避虫”内容; ——删除了“增强水稻抗病虫能力,抑制纹枯病、稻飞虱的发生”; ——修改了“4.1.4.1 春季灌水翻耕杀灭螟虫、除草”; ——修改了“4.2.1 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内容; ——修改了“4.2.3 种植诱虫植物”内容; ——完善了“4.2.5 稻鸭共育”内容; ——补充了“4.3.3.1 释放寄生蜂”内容; ——修改了附录A中表A.1的内容。 本标准由金华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金华市植物保护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桂华、吕仲贤、朱平阳、徐红星、盛仙俏、郑许松、张发成、刘莉。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07/T73-2014。 1 DB3307/T 73—2018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金华市区域内水稻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15791 稻纹枯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GB/T15793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 GB/T 15794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 59 水稻二化螟防治标准 NY/T 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调控 基于对农田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有机协调系统各 组成成分,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对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功能,最大限度制约有害生物 种群发展潜能,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2 绿色防控 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为有效控 制农作物病虫草害而采取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 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营造不利于病虫草害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在必要时科 学地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草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4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4.1 健身栽培 4.1.1 生态培肥和化肥使用原则 2 DB3307/T 73—2018 冬季种植豆科作物紫云英,加强对紫云英的越冬管理,及时灌排水,确保每667 m²鲜草达1500 kg 以上,翌年(3月下旬~4月初)翻耕灌水腐熟;冬闲田每667 m²施500 kg经有效生物菌群(EM菌)发酵 处理的有机肥作基肥。 在生态培肥的基础上,化肥的使用要求控制氮肥使用量,增施磷钾肥和硅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 水平确定总施肥量及氮磷钾比例,施肥量以施氮肥为标准,按氮∶磷∶钾=1∶0.3∶(0.6~0.8)来确 定磷钾肥的用量。移栽前1 天~3 天施用基肥,移栽后15 天~18 天施保蘖肥,幼穗分化二期施穗肥, 破口抽穗期看苗施用施粒肥。 4.1.2 改变水稻育苗方式避虫 改变育苗方式,可有效避虫,减轻危害程度。根据金华市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单季稻和晚稻采用 工厂化育秧和防虫网育秧的方式,使水稻秧苗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敏感期与白背飞虱的入侵期错 开,以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4.1.3 改善稻田水生环境 按水稻生理需求,建立优良的稻田水生环境,在水稻移栽后的返青期实行寸水护苗、控虫、控草; 在水稻分蘖基数达到预期苗数后及时搁田;拔节后至孕穗期保持薄水层;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 结实期间歇灌薄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断水过早。 4.1.4 降低病虫草种群基数 4.1.4.1 春季灌水翻耕杀灭螟虫、除草 在4月中下旬越冬二化螟化蛹高峰期灌水7天以上,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螟虫发生基数。稻田耕翻灌 水诱发杂草萌发,在插秧前进行二耕二耙、清草灭草,降低水稻田杂草基数。 4.1.4.2 种子消毒 采用药剂浸种进行消毒处理(见附录A),控制水稻恶苗病等苗期种传病害的发生。 4.1.4.3 清除稻田菌核 在大田平整灌水后、水稻移栽前全面清捞在水面的菌核(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控制纹枯 病发生。 4.2 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措施 4.2.1 选用抗病虫的品种 根据GB4404.1及金华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合法的、适宜本地种植并对主要病虫害抗性 较好的合格水稻种子。 4.2.2 生物多样性调节和保护 水稻田边留草、冬季种植绿肥、田块间插花种植茭白等措施,保护和调节稻田区域生物多样性,为 天敌提供越冬栖境、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保护和促进天敌种群稳定增长。 4.2.3 种植诱虫植物 稻区道路和沟渠边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 m~5 m,诱杀螟虫(二化螟和大螟)。在螟虫发 生前适量施用氮肥以增强香根草对螟虫的引诱能力。 3 DB3307/T 73—2018 4.2.4 种植显花植物 5月中下旬,田埂种植芝麻或大豆、田块间插花种植芝麻等显花作物,田边留草花和撒种草花等, 确保水稻生育期有显花植物,为寄生性天敌提供蜜源,以保育和促进天敌种群发展。 4.2.5 稻鸭共育 在水稻移栽后15 d,每667 m²放入绍兴麻鸭、半番鸭等小中型个体的鸭12 只~15 只,至水稻齐穗 期移出,起到除虫、除草、控制病害、增肥和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也可采用稻鳖、稻鱼等共育。 4.2.6 蛙类养殖和保护 在水稻生产区域,保留沟渠水草和稳定水域,或通过间作茭白等水生作物,提供有利于青蛙生存繁 育的环境条件,保护青蛙种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人工养殖青蛙,提高水稻生产区域青蛙种群数 量。 4.3 应急防治技术措施 4.3.1 有害生物的监测技术 按GB/T 15790、GB/T15791、GB/T 15792、GB/T15793、GB/T 15794实行稻田有害生物发生动态监测,建 立稻田病虫害监测点,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稻田,定点进行病虫发生动态的系统观察,每5 d观 察1 次,关键时期每3 d观察1 次,详细记录每种病虫的发生、发育进程和为害程度,及时分析,作出 预警。 4.3.2 防控指标 绿色防控区的稻飞虱、卷叶螟和二化螟等水稻虫害防治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有效控制害虫种 群发生的前提下,从有利于稻田天敌群落的稳定出发,综合分析水稻生育期、害虫、天敌三者之间动态 平衡关系,依据病虫草害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具体防治指标见附录B),确定是否采取应急防控措 施。 4.3.3 有害生物非化学应急防治技术 4.3.3.1 释放寄生蜂 根据虫情监测结果,于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蛾高峰期开始释放螟黄赤眼蜂( 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或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等寄生蜂种类。应选择32 ℃以下放蜂,夏 季高温季节应在傍晚阴凉时段。每亩(667 m²)均匀设置5 个~8 个放蜂点,每点间隔约10 m。每次放 蜂1 万头/亩~1.5 万头/亩,每代一般释放3次,可根据虫情减少1次或增加1 次~2 次。第1次释放后 间隔3 天,第2次释放之后每隔5 天释放1 次。 蜂卡挂放的高度与水稻叶冠层齐平。高温季节蜂卡应置 于叶冠层下5 cm~10 cm,以提高赤眼蜂出蜂率。不应在大雨天放蜂。 4.3.3.2 性诱剂诱杀 根据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监测数据决定是否采用性诱剂诱杀技术。具体方法:在水稻种植区域内, 按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平均每667 m²放1 个诱捕器连片设置,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期设放诱杀。 4.3.3.3 杀虫灯诱杀 4 DB3307/T 73—2018 在水稻生产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初期,每公顷安装一盏杀虫灯(8 W),棋盘式连片布局。根据病虫 监测数据决定采用与否,需要时在害虫成虫发生期,日落后至日出前开灯诱杀。生态恢复到一定程度后, 不提倡使用该项技术,以免造成对天敌种群的伤害。 4.3.3.4 生物农药 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防治指标、生物农药对有害生物控制作用和稻田生态平衡状态,确 定采取生物农药进行应急防治(具体生物农药见附录A)。 4.3.4 化学防治 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在其它非化学防治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时应采取化学防治。禁止使用的农 药、常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应符合NY/T 5117规定,不能使用禁止使用的农药。常用农药品种优先选 用附录A所推荐的药剂。 5 DB3307/T 73—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 A.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宜按表A.1执行。 表A.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推荐表 防治对象 生物源农药每667 m²用量 恶苗病 化学农药每667 m²用量 使用方法 25% 氰烯菌酯悬浮剂3000 倍药 种子处理 液(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 注意事项 杂交稻种子浸种24 h; 常规稻种子浸种 48 h。 型)。 15% 噁霉灵 6 g/m ~12 g/m 苗床 2 6 1×10 立枯病 孢子/g 寡雄腐霉可湿 性粉剂 2000 倍~3000 倍液苗 床喷雾, 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2 喷雾, 或 50% 敌磺钠可溶粉剂 2.6 g/m ~3 g/m 秧田喷雾, 2 2 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60% 吡 虫 啉 悬 浮 种 衣 剂 , 120 稻飞虱、蓟马 喷雾 药剂拌种 种子要摊在塑料薄膜 g/100Kg~140 g/100Kg 种子, 上或塑料大盆中拌 或 30% 噻虫嗪种子处理剂,35 种;拌种后要阴干, g/100Kg~105 g/100Kg 种子, 切忌暴晒。 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16000 IU/mg 苏云金杆菌悬浮 二化螟 剂 150 m
DB 3307-T 73-2018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金华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2:00:1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