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31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45/T 1759—2018 DB 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banana seedlings in vitro 2018 - 05 - 10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6 - 10 实施 发 布 — DB45/T 1759 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素梅、李朝生、韦绍龙、韦弟、韦莉萍、覃柳燕、田丹丹、周维、龙盛风、 张进忠、杨柳、李小泉、颜梅新、何章飞、黄曲燕。 I — DB45/T 1759 2018 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二级组培苗的生产要求、病原检测、出圃、包装、 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NY/T 357 香蕉 组培苗 NY/T 2120 香蕉无病毒种苗生产技术规范 SN/T 2665 香蕉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NY/T 35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二级组培苗 secondary banana seedlings in vitro 移植于装有育苗基质的育苗容器中的香蕉组培苗,经培育达到出圃标准可供大田定植的香蕉植株, 也称营养杯苗。 4 二级组培苗的生产要求 4.1 种苗来源 用于移栽的组培苗应由有香蕉组培苗生产资质的企业或科研单位提供,且经检测不带香蕉花叶心腐 病病毒、香蕉束顶病病毒、香蕉枯萎病病原的组培瓶苗。组培瓶苗要求按 NY/T 357 和 NY/T 2120 的规 定执行。 4.2 苗圃的建设 4.2.1 场地选择 选择向阳、背风、水源丰富、排水良好、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香蕉园及蕉株残体的场所,周围 无茄科、葫芦科、豆科植物,无蕉园流水经过、无香蕉栽种史的地块作苗圃地,圃地与周边蕉园距离应 大于2 km,且2 km范围内不应存放蕉株残体。 1 — DB45/T 1759 2018 4.2.2 育苗棚 4.2.2.1 材料及规格 育苗棚材料可采用钢架或竹木结构,育苗棚可为单栋或连栋,单栋育苗棚长 10.0 m~30.0 m、宽 5.0 m~8.0 m,棚顶至地面高度 2.5 m~3.0 m,育苗棚两端留门(高 1.5 m~2.0 m、宽 0.6 m~0.9 m),门口 设立长宽约 50 cm 缓冲间,缓冲间地面设鞋底消毒池。 4.2.2.2 覆盖材料 育苗棚距地面<80 cm处配备36~40目的防虫网,距地面≥80 cm处的棚周及棚顶覆盖厚度0.08 mm~ 0.10 mm 的薄膜。在距棚顶高约 30 cm~60 cm 处及大棚外表面各设 75%~80%活动式遮阳网 1 层,具备 条件的可采用电动遮阳网系统。夏季光照强时,采用 2 层遮阳网同时遮阴;冬季光照弱时,仅盖 1 层遮 阳网或不盖。 4.2.2.3 淋灌水系统 大棚内应安装自动喷水喷雾设备,或在育苗棚中部从入口处每隔10 m装1个水龙头。 4.2.3 其他 每15~30万组培苗,需配备消毒池、清洗池、残体收集池、焚烧炉各1个,在苗圃入口处设置车辆、 人员鞋底消毒池1个,每个育苗棚周边应设宽40.0 cm、深20.0 cm的排水沟。 4.3 苗床 4.3.1 苗床设置要求 应设沙床和营养杯苗床两种苗床,苗床之间应保留 40 cm~50 cm 的操作通道。 育苗前,将 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稀释 800~1000 倍,按 2 000 mL/m ~2 500 mL/m 用量 喷洒大棚内外及苗床底部,或按每平方米 30 g~40 g 的剂量撒石灰粉。 4.3.1.1 4.3.1.2 2 2 4.3.2 沙床 在育苗棚的地面铺一层 0.03 mm~0.05 mm 的地膜后,按长 5.0 m~10.0 m、宽 0.8 m~1.2 m 的规格在 其上作畦,育苗基质铺于畦面,沙床畦高 6.0 cm~8.0 cm。 4.3.3 营养杯苗苗床 按长5.0 m~10.0 m、宽0.8 m~1.2 m的规格在铺有地膜的育苗棚地面设营养杯苗苗床,或在距地面 20.0 cm~25.0 cm处搭建营养杯苗苗床。 4.4 育苗基质 育苗基质宜选择通气、透水性强、保水、保肥、利于根系生长,且经检测不带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 4的椰糠或经高温完全发酵后的蔗渣、木薯渣的混合复配基质。 4.5 组培瓶苗的移栽 4.5.1 组培瓶苗清洗 将组培瓶苗从培养容器中取出,放入在装有清水的盆内,洗净根部培养基,清洗过程应避免损伤植 株,按NY/T 357的规定,对组培苗进行分级,归类整齐摆放于底部有沥水小孔塑料框(或篮)中。 2 — DB45/T 1759 2018 4.5.2 移栽方式 4.5.2.1 概述 二级组培瓶苗移栽至沙床,一级组培瓶苗可直接在装有育苗基质的育苗杯内种植,或移栽至沙床。 4.5.2.2 沙床移栽法 在苗床上横向挖1道深2.0 cm~3.0 cm小沟,按每株0.3 cm~0.5 cm的密度,将洗净的蕉苗按不同级 别整齐地排放于沟内,放满苗后,将沙(或椰糠)回填,轻轻按实,浇足定根水,沙床苗长出新根并长 出2~4片新叶后,按大小分级,种植于营养袋中。 4.5.2.3 营养杯(袋)直接移栽法 营养杯装满基质,将其放置于营养杯苗苗床上,在基质中央插 1 个深 1.0 cm~3.0 cm 的洞, 每杯(袋)放入 1 株洗净的组培苗,将育苗基质回填,轻轻按实,浇足定根水。 4.5.2.3.2 营养杯(袋)大小应根据种植要求准备,规格为(10.0 cm~12.0 cm)×(10.0 cm~14.0 cm); 培育 12~15 片叶大苗的营养杯(袋)规格为(14.0 cm~16.0 cm)×(16.0 cm~18.0 cm)。营养杯(袋) 底部应保留 1~3 个直径 2 mm~4 mm 的沥水小孔。 4.5.2.3.1 4.5.3 移栽要求 种植前 1 d,基质应淋透水。距蕉苗假茎基部 1.0 cm~2.0 cm 盖上基质,移栽浇水后不露根、 不倒苗。 4.5.3.2 清洗后的小苗应在 24 h 内完成移栽。淋定根水后,用竹片围成高 8.0 cm~15.0 cm 的拱棚, 拱棚表面盖 1 层 0.005 mm 的白色薄膜,薄膜表面每间隔 30.0 cm~40.0 cm 处开 1 个直径 3 mm~8 mm 的 小孔,薄膜四周应用少量土压实。 4.5.3.1 4.5.4 揭膜 组培苗移栽 3 d~5 d 后,将盖膜掀开再盖上;移栽 7 d~10 d,长出新叶或蕉苗叶片颜色开始转绿后, 将盖膜完全揭开。 4.6 营养杯苗培育 4.6.1 沙床苗转营养杯苗 移栽的沙床苗长出 3~4 片新叶后(移栽 25 d~35 d),可将株高≥7 cm 的沙培苗拔出,种植于营 养杯(袋)内,种植方法按照 4.5.2.3 执行,并将营养杯整齐放置于营养杯苗苗床上。 4.6.2 营养杯苗的调苗 直接用营养杯(袋)移栽的组培苗长出 3~4 片新叶后(移栽 25 d~35 d),及时剔除死苗,根据 杯内蕉苗的大小进行分级归类管理,至出圃前无需再次换杯种植。 4.7 蕉苗管理 4.7.1 蕉苗管理 揭开盖膜后,若育苗基质过干,则需淋少量水,使水分含量为 60%~70%。揭膜后加强水分管理, 春冬季育苗,1 d~2 d 天应喷水 1 次;夏秋等高温干燥季节,根据基质湿度,每天宜喷水 1~3 次,保持 基质湿润。 3 — DB45/T 1759 2018 4.7.2 光温控制 在有温控设施的育苗大棚,可通过温控设施控制棚内温度 25 ℃~30 ℃;在无温控设施的育 苗大棚,夏天可通过遮阳网、淋水等措施进行降温,冬天可通过增加光照、加强覆盖、减少对流等措施 增加棚内温度。 4.7.2.2 夏季采用 75%~80%遮阳网覆盖,光照太强的中午时使用 2 层遮阳网;冬季光照不足时,应 将遮阳网收卷不盖,用薄膜或彩条布等保温。 4.7.2.1 4.7.3 施肥 待蕉苗长出 2 片新叶后(15 d~20 d),用 0.1%复合肥(N:P O :K O=15:15:15)或磷酸二氢钾喷施; 30 d 后改用 0.2%~0.4%的复合肥(N:P O :K O=15:15:15)淋施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加 200 倍的乌金绿(主 要原料:黄腐酸)等叶面肥喷洒叶面,每隔 5 d~7 d 喷淋一次,根据蕉苗大小按每株 20 mL~40 mL 的量施 用。 2 5 2 5 2 2 4.7.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方法参见附录 B。 4.7.5 鼠害防治 可在大棚四周包围高 1.0 m 的厚薄膜,并投放鼠药、防鼠器进行防鼠。 4.8 剔除变异株 正常二级组培苗应叶片完整、展开平整、青绿,茎干黄绿。二级组培苗与原品种相比,出现以下情 况中任何一种,均可判定为变异株,应及时剔除: ——假茎、叶片、叶脉明显变红; ——假茎变青,叶片明显变尖形,叶柄异常细长; ——假茎异常矮粗,叶距短而密集,叶片短圆; ——叶片非正常卷曲或扭曲; ——叶片出现黄、黄白条纹或缺绿斑块。 4.9 育苗时间 春季(2 月底至 3 月中旬)大田种植的苗,应在上一年的 10 月至 11 月将组培苗种到营养杯中; 计划种植大苗的,育苗时间可提前至上一年的 8 月至 9 月。 4.9.2 夏季(6 月至 7 月)大田种植的,应在 2 月至 4 月将组培苗种到营养杯中。 4.9.3 秋天(10 月至 11 月)大田种植的苗,应在 7 月至 8 月将组培苗种到营养杯中。 4.9.1 5 病原检测 5.1 香蕉花叶心腐病病毒 按 NY/T 357 的规定执行。 5.2 香蕉束顶病病病毒 按NY/T 357的规定执行。 4 — DB45/T 1759 2018 5.3 香蕉枯萎病 5.3.1 植株外观症状判断 除生理性或机械性原因外,香蕉二级组培苗(营养杯苗)出现以下外观症状之一,定为疑似 病株: ——植株矮小、生长停滞; ——新叶不抽(或难抽); ——叶片黄化或变褐干枯; ——叶片黄化或黄化后在叶片、叶柄交界处折曲倒垂; ——假茎基部开

pdf文档 DB45-T 1759-2018 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5-T 1759-2018 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1 页 DB45-T 1759-2018 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2 页 DB45-T 1759-2018 香蕉二级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7:08:0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