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31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45/T 1850—2018 线椒亲本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pagation of pepper parents 2018 - 10 - 20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1 - 20 实施 发 布 — DB45/T 1850 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虎、王日升、王萌、吴星、赵曾菁、龚明霞、何志。 II — DB45/T 1850 2018 椒线椒亲本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线椒亲本繁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留种、 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线椒亲本高产优质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1—2013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2118 蔬菜育苗基质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线椒 line pepper 发育正常、达商品成熟度的对椒果实形状为线形。 4 环境条件 4.1 周边环境 周边50 m内未种植过相同作物。其他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4.2 土壤要求 中性或弱酸性土壤,pH值为5.5~7.2,土质疏松,土壤肥力应达到NY/T 391—2013中要求的Ⅱ级以 上,2年内未种过茄果类作物。 1 — DB45/T 1850 2018 5 栽培技术 5.1 育苗 5.1.1 种植时间 桂北地区7月上旬至中旬播种,8月上旬至中旬定植;桂南地区8月上旬至中旬播种,9月上旬至中旬 定植。 5.1.2 基质要求 容重、总孔隙度、电导率、pH值、有机质、水溶性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应符合NY/T 2118的 要求。 5.1.3 基质消毒 将营养土装入穴盘,每立方米营养土用70 %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 %的多· 硫可湿 性粉剂 400 倍液淋施在营养土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 d~3 d,掀开薄膜后即可播种。 5.1.4 种子消毒 将种子放入55 ℃水中温汤浸泡10 min~15 min,或放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中,或放入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中浸泡10 min~15 min ,最后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20 min~ 30 min,取出洗净后将种子置于清水中浸种10 h~12 h。 5.1.5 催芽 经过消毒、浸种的种子用干净湿润的棉布包好,种子厚度不宜超过4 cm,置于30 ℃~32 ℃的催芽 箱环境下催芽,催芽过程应保持种子湿润,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5.1.6 播种 采用大棚育苗,将种子播种于50孔的育苗盘中。每667 m 用种量为2 800~3 000粒。 2 5.2 苗期管理 5.2.1 水肥管理 5.2.1.1 水分管理 出苗前穴盘覆盖遮阳网以保持基质湿润,大棚温度控制在25 ℃~32 ℃,基质相对湿度保持在60%~ 80%,若大棚通风条件不好,棚内温度高于32 ℃时,应在棚顶加盖遮光率为45%~65%的遮阳网遮阴。 出苗后基质表面见白、幼苗萎蔫时及时淋水。 5.2.1.2 养分管理 幼苗两叶前不追肥,育苗后期如发现幼苗生长不健壮,可淋0.5%复合肥(N:P O :K O=15:15:15) 澄清水溶液,或喷施0.3 %大量元素水溶肥(N:P O :K O=18:18:18)。 2 5 2 5 5.2.2 除杂 2 依据子叶颜色、叶形和株型等形态特征淘汰与原种标准不符的植株,拔除病株。 2 2 — DB45/T 1850 2018 5.2.3 病虫害防治 辣椒幼苗期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疫病、蚜虫、螨虫,防治方法参见附录A。 5.2.4 炼苗 幼苗生长到8~10片叶时逐渐打开遮阳网,基质水分含量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 炼苗3 d~5 d。 5.3 整地与施肥 5.3.1 整地与施肥 犁地前每667 m 用50 kg~75 kg石灰均匀撒在地上,深翻土壤0.30 m~0.40 m,然后施用基肥,肥料 均匀撒施,最后用旋耕机耙碎土壤,使肥料在土壤中均匀分布。按畦面宽1.20 m~1.40 m连沟起畦,沟 深0.4 m,沟宽0.40 m~0.50 m,畦面平整细碎,畦高0.25 m~0.30 m。每畦铺设2条滴灌带,两条滴灌带 间距0.60 m~0.70 m,银黑双色地膜覆盖栽培。 2 5.3.2 基肥用量 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基肥施用量根据土壤的肥力而定。土壤肥力为Ⅱ级的,每667 m 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腐熟农家肥1 500 kg~2 000 kg、复合肥(N:P O :K O=15:15:15)40 kg、钙镁磷肥40 kg; 土壤肥力为Ⅰ级的,每667 m 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腐熟农家肥1 000 kg~1 500 kg,复合肥 (N:P O :K O=15:15:15)30 kg、钙镁磷肥30 kg。 2 2 5 2 2 2 5 2 5.4 定植 在下午16:30以后或阴天在网室进行,双行单株定植,距畦边0.15 m~0.20 m,株距为0.35 m~ 0.40 m,行距为0.60 m~0.70 m。按照种植密度在地膜上开穴,幼苗8~10片叶时即可定植。移栽前1 d 用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透育苗盘土,定植时将苗埋入穴内,培土至子叶下1 cm处,随后用 72 % 锰 锌 · 霜 脲 可 湿 性 粉 剂 600 倍 液 、 70 % 吡 虫 啉 可 湿 性 粉 剂 500 倍 液 和 1 % 的 水 溶 肥 (N:P O :K O=10:52:10)淋足定根药水,约为150 mL/株~200 mL/株。 2 5 2 5.5 田间管理 5.5.1 水分管理 植株生长期间应保持畦面湿润。 5.5.2 施肥时期与数量 提苗肥:定植 7 d~10 d 后喷施 0.5%叶面肥和淋 1.0%~1.2%复合肥 (N:P2O5:K2O=15:15:15)。 5.5.2.2 第一次追肥:在四门斗现蕾时,每 667 m 施硝酸钾 10 kg、尿素 3 kg,喷施 0.3%~0.5%磷 酸二氢钾、硼肥和钙肥。 5.5.2.3 第二次追肥:在八面风现蕾时,每 667 m 施硝酸钾 10 kg、尿素 3 kg,喷施 0.3%~0.5%磷 酸二氢钾、硼肥和钙肥。 5.5.2.4 第三次追肥:在植株满天星现蕾时,每 667 m 施硝酸钾 15 kg、尿素 3 kg,喷施 0.3%~0.5% 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钙肥。 5.5.2.1 2 2 2 3 — DB45/T 1850 2018 5.5.3 植株管理及除杂 5.5.3.1 植株管理 摘除门椒、对椒以下的分枝、植株内部瘦弱、发育不良的枝条,及时中耕除草。保留2~8层花蕾留 果,摘除其余花蕾及生长点。 5.5.3.2 除杂 开花初期根据株型、叶形、叶色、始花节位、果形等进行选择,拔除不符合原种特征特性的植株以 及劣果、病果等。 6 病虫害防治 6.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6.2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避免连作,施用无害化处理的腐熟有机肥,清洁田园,减少菌源及害虫源,培育壮苗。 6.3 物理防治 在建好的网室内挂30 cm×20 cm黄色粘胶或黄板涂机油,按照20~30块/667 m 密度。挂在行间高出 植株顶部,诱杀有翅蚜虫、粉虱等;利用银灰膜驱避蚜虫,60目防虫网隔离害虫。 2 6.4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辣椒病虫危害及化学防治方法参见附录A。 7 采收及贮存 7.1 采果 待辣椒果皮全部变红即可采果,采收时应再次根据株型、果形、果色等形态特征进行除杂,挑选健 康的红熟果,不应采收病株上的辣椒。 7.2 取种 采收后的红果应在通风干燥处放置3 d~4 d后熟,后熟后用刀纵向割开果实,用刀片或竹片去掉果 肉将种子剥下,注意不可切伤种子,大面积繁种宜使用种子分离机。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清洗2~3遍,沥 干水后放在纱网或竹席上晾晒,并经常翻动。注意避免日光曝晒,不要在水泥晒场或铁器上晒种,以防 晒坏种子。 7.3 贮存 待种子水份降到7%即可装袋,置于20 ℃以下低温干燥处保存。要严防保存过程中的机械混杂以及 虫、鼠危害,经常检查,确保种子质量。 8 生产记录 应对繁种辣椒的品种、亲本来源、亲本类别等进行记录。对具体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时间、日期、 药剂名称、种类、浓度和采收、贮存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4 — DB45/T 1850 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辣椒主要病虫害症状及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治方法 辣椒主要病虫害症状及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治方法见表A.1。 表A.1 辣椒主要病虫害症状及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发病症状 药剂及用量 用 25%嘧菌酯悬浮剂 1 000 倍液,或 40% 发病初期在幼苗基部产生暗褐色椭圆形凹陷斑, 立枯病 病情进一步发展,幼苗茎基部缢缩干枯,植株呈直立 甲硫·霉威悬乳剂 500 倍液,或 15 %噁霉灵水 状死亡,但不倒伏,病部产生淡褐色蛛丝网状霉。 剂 450 倍液喷雾。 发病初期幼茎近地表处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茎 猝倒病 逐渐湿软溢缩成线状,植株不萎蔫即倒伏,常在病苗 及其周围床面土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区别于立 枯病。 发病初期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 液,或 64%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 雾。与立枯病并发时可用 72.2%霜霉威水剂 800 倍和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600 倍的混合液喷 淋。 发病初期可用 80%乙蒜素水剂 100 mL~ 嫩叶首先表现萎蔫症状,逐步扩展至整个植株, 青枯病 最初小范围萎蔫可以恢复。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根 150 mL 兑水 15 kg,或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茎部位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放入清水中可见乳白色 600 倍液进行灌根(同时喷雾

pdf文档 DB45-T 1850-2018 线椒亲本繁育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5-T 1850-2018 线椒亲本繁育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1 页 DB45-T 1850-2018 线椒亲本繁育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2 页 DB45-T 1850-2018 线椒亲本繁育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7:11:3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