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0.20 B 38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45/T 1950—2019 对叶百部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Stemona tuberosa lour 2019 - 05 - 31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6 - 30 实施 发 布 DB45/T 1950—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广西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桂林亦元生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钰琴、蒋珍藕、莫燕兰、赖茂祥、韦祥意、黄云峰。 I DB45/T 1950—2019 对叶百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叶百部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条件、种苗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 加工、质量、包装、运输、贮藏、生产档案等。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对叶百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8868 蔬菜塑料周转箱 GB/T 8946 塑料编织袋通用技术要求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WM/T 2 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对叶百部 根。 为百部科(Stemonaceae)百部属(Stemona)植物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 4 产地条件 4.1 环境 4.1.1 空气 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 1 DB45/T 1950—2019 4.1.2 土壤 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 4.1.3 灌溉水 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4.2 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8℃~24℃、年无霜期≥308 d,日照时间8 h以上,年降雨量>1 200 mm。 4.3 种植地 宜在海拔30 m~1 000 m、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平地、缓坡地、山地种植, 沙壤土为宜。 5 种苗繁育 5.1 组培苗培育 5.1.1 外植体选取 选择健壮、无病虫危害、性状遗传稳定的对叶百部植株,于晴天的上午9:00 ~10:00 采集长20 cm~ 30 cm的嫩茎,去叶后整齐装入保鲜袋内,按株系编号、标识、封口,放入4℃~10℃的低温保湿容器内, 带回组培室。 5.1.2 外植体消毒 将外植体用清水洗净,除去1/2叶柄,剪切成3 cm~5 cm长的茎段或顶芽,每个茎段应带有腋芽, 分别放入消毒瓶中,每瓶材料不超过瓶子容积的1/3。在无菌条件下,用0.1%升汞溶液消毒6 min~8 min, 用无菌水冲洗4次以上。 5.1.3 培养基 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BA 2.0 mg/L+NAA 0.1 mg/L+白糖3%+琼脂 4.5 g/L,pH 5.8。继代培养基 配方为MS+BA 1.3 mg/L+NAA 0.4 mg/L+白糖3%+琼脂 4.5 g/L,pH 5.8。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NAA2.0 mg/L+IBA 1.0 mg/L+活性炭 0.5%+白糖3%+琼脂 4.5 g/L,pH 5.8。 5.1.4 初代诱导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除去叶柄,将带腋芽茎段切成1 cm~2 cm长的节间,从顶芽上切取0.2 mm~0.5 mm 长的茎尖,转接于装有初代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密封,暗培养至节间、茎尖长出新芽后每天光照8 h~ 10 h,强度为2 000 Lx,直至长成5 cm高以上的无菌芽。培养间温度24℃~28℃。 5.1.5 继代增殖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剪取无菌芽的节间和顶芽,转接于装有继代增殖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密封,暗培养 至长出新芽,然后每天光照10 h,强度为2 000 Lx,直到长成5 cm高以上的继代苗。培养间温度保持在24℃~ 28℃。 2 DB45/T 1950—2019 5.1.6 生根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剪取继代苗的节间和顶芽,转接于装有生根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密封,在25℃条件 下,暗培养至新芽长出1 cm 以上后每天光照8 h ~10 h。当苗高≥3 cm 时,逐步降低培养间温度至20℃。 5.1.7 移栽前准备 移栽前3 d 将瓶盖打开,喷淋杀菌剂。移栽前1 d 向瓶内淋入适量的洁净水。移栽前取出小苗放入清 水中,洗净根部黏附的培养基。 5.1.8 炼苗 当年10~12月,将瓶苗移入大棚,整齐摆放炼苗7 d~15 d。如遇晴天,应用遮光率70%~90% 的遮 阳网进行遮阳。 5.2 种苗培育 5.2.1 育苗棚 应以透光性强、保温性好的塑料薄膜或阳光板作遮盖材料,配备喷淋、控温、调湿及遮阳设备和防 虫网。 5.2.2 苗床 苗床宽110 cm,其间设置30 cm宽的工作通道。苗床下层铺设加温管线,上面覆盖一层无纺布,然后 铺5 cm厚的粗沙子,上面覆盖一层无纺布,温控开关的探头埋在粗沙层下与温管线上的无纺布直接接触。 5.2.3 育苗基质 用草炭土与充分腐熟的植物粉渣按1:1拌匀作为基质,铺15 cm厚于苗床上,播种前4 d用0.1%的杀菌 剂淋透基质,进行消毒。 5.2.4 育苗棚消毒 播种前7 d~10 d将温室棚密闭,采用硫磺熏蒸法消毒灭菌,按每平方米用硫磺4 g、多菌灵0.2 g、 锯末8 g,于傍晚18:00,每隔3 m堆放锯末,摊平后撒一层搅拌均匀的硫黄和多菌灵,逐个点燃,熏蒸24 h~48 h;播种前1 d打开大棚门和边膜通风透气,药味散尽后可播种。 5.2.5 种子处理 用0.06%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2 h~4 h后,用有效成分含量为10亿活芽孢/g的可湿性枯草芽孢杆菌 粉剂,按1:1 000的药种比均匀拌种。 5.2.6 播种 将种子均匀撒播于淋透水的苗床基质上,覆盖一层基质,以不露种子为宜。将有效成分含量为10 亿活芽孢/g的可湿性枯草芽孢杆菌粉剂溶液稀释600倍后喷淋苗床基质表面。 5.2.7 苗期管理 5.2.7.1 温度 种子发芽前,棚内昼温25℃~30℃,夜温18℃~20℃。 3 DB45/T 1950—2019 5.2.7.2 水肥管理 种子出芽前,基质的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80%。种子出芽后,基质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80%。 小苗子叶展开后,淋施0.1%的腐植酸钾、复合肥(15-15-15)各一次。间隔10 d追施一次。 5.3 营养杯苗培育 5.3.1 营养基质装杯 选取基质,装入直径8 cm、高8 cm的营养杯,整齐摆放于育苗棚内地面上,摆放宽度100 cm~120 cm, 长度视大棚长度而定,其间设置30 cm宽的工作通道。 5.3.2 移栽 将组培苗、种子苗移栽于营养杯中,以根不外露,根土密接为宜,植株固定不倒,然后淋透定根水。 5.3.3 光照控制 保持大棚薄膜的清洁,小苗长出新芽和新根前,晴天大棚覆盖遮阳网;小苗长出新芽和新根后揭去 遮阳网。 5.3.4 温度 棚内温度宜保持在15℃~30℃。 5.3.5 湿度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 5.3.6 水肥管理 营养杯内基质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60%~80%。当小苗长出新芽时,喷施0.1%的壮苗叶面肥;长出一 片以上新叶时,淋施0.1%的腐植酸钾;长出两片和三片以上新叶时,淋施0.3%的腐植酸钾、复合肥 (15-15-15)各一次。 5.4 种苗出圃 5.4.1 要求 苗高15 cm以上、茎杆粗壮、叶色浓绿、具3张以上完全叶。 5.4.2 种苗检疫 应按照GB 15569的要求执行。 5.4.3 包装 将种苗装入规格为长50 cm、宽35 cm、高25 cm的包装箱中。在包装箱上贴种苗标签,标签上标注品 种名称,生产日期,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检疫证明编号,生产单位名称及地址。包装箱材料应 符合GB/T 6543或GB 8868的规定。 4 DB45/T 1950—2019 5.4.4 运输 运输时应保湿、保温、通风、防日晒,检疫手续随车同行。到达目的地后,平放于凉爽通风见光处。 6 栽培 6.1 整地 园地为荒地时,应铲除地上植被,炼地,翻耕深度≥60 cm。园地为水田时,应在作物收割后及时 翻犁,翻耕深度≥60 cm,曝晒土壤20 d~30 d后耙平。已种植过块根类作物的园地,每666.7 m 撒150 kg 石灰消毒灭菌。 2 6.2 基肥 基肥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有机肥、生物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在定植点挖一个直径 15 cm~40 cm、高15 cm~30 cm的坑,放入2 kg的腐熟农家肥或有机肥,用坑周围的土与肥料搅拌均匀, 垒堆至高于畦面8 cm,表面覆盖细土。 6.3 起畦、盖地膜 按宽200 cm、高30 cm整畦,淋水保湿,畦面覆盖一层黑色地膜,膜边用泥土压实。 6.4 种植 3月中旬至4月下旬,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晴天下午或阴天种植。株距70 cm、行距70 cm,每666.7 m 种植1 360株;种植前将营养杯内的基质淋透水,在种植点上划开地膜10 cm,挖定植穴,去掉营养杯, 握住营养土将种苗放入定植穴,培土压紧,表面覆盖细土,淋透定根水,覆盖拱形遮阳网。 2 6.5 田间管理 6.5.1 排水与灌溉 定植后如持续高温干旱,应在傍晚浇水保湿,每隔3 d浇1次。如持续降雨,应及时排水。 6.5.2 追肥 种植后的第1年5~6月,淋施600~800倍液的氨基酸海藻肥1次。每年冬季每株沟施腐熟农家肥1 kg~3 kg,在春季每株施复合肥(15-15-15)0.2 kg。 6.5.3 除膜 种植后第2年春季,除地膜。 6.6 中耕除草 每次施肥前除草1次。铲除的杂草晒至无再生能力后覆盖在植株基部。土壤板结的园地,除草时结 合松土。 5 DB45/T 1950—2019 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时,所用药剂应 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7
DB45-T 1950-2019 对叶百部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7:14:12上传分享